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>聚焦 > > 正文

新消息丨一顿饭只花1.45元!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吃什么

2023-07-03 19:04:31    来源:青年文摘

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
文章授权转载自每日人物(ID:meirirenwu)

穷饱族虽然常常会打价格的小算盘,但并不意味着吝啬。在省钱上,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小妙招,对于极简生活,也有不同的见地。

他们当中,有人曾被消费主义挟持,当经历“无家可归”后,开始为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奋斗,1.45元的一顿饭,成为最低消费纪录;

有人终于实现了买房的愿望,但在房贷压力下,还是选择成为一名穷饱族;

还有人与众不同,将厨房搬进公司,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,锅碗瓢盆也占领一席之地,日常被围观做饭,也成了枯燥工作中的一点乐趣……

在一些人看来,这种生活或许稍显窘迫,但穷饱族们有不少也乐在其中。因为用有限的收入,来对抗无限的生活,这无疑是一种勇气。

一块四毛五

对穷饱族来说,绕不开的话题一定是吃饭。如果公司没有食堂,那么吃是绕不开的花销。

早上八点半,闹钟响了,26岁女生房思思赖了一小会儿床,然后起来做饭。别人是做一顿的量,她是做一天的量。

馒头、包子都是自己和面做好的,从冰箱拿出来,锅里热一下,再煮个玉米和鸡蛋,早饭可以吃得很饱;

然后洗好白菜,摆在电热饭盒里,这饭盒可是她心目中的“神器”,中午只要到公司加热一下,这就是白菜汤了;

至于晚饭,可以用饭盒煮荞麦面,不会发胖。

一天吃饭只需几块钱就能搞定。这样的生活,房思思已经过了三年。

房思思的电热饭盒/受访者供图

作为一名专业的穷饱族,买食物一定要遵循一些原则。

首推是下沉原则,不光不去生鲜超市,就连菜市场也不去。平日里,房思思会到路边的三轮车菜摊上买菜。到了周末,她会去城郊赶集,这是她心中的省钱圣地,很多蔬菜都是一块钱一把,水果也比市区里便宜。

房思思刚过完了令她骄傲的一个月。

上个月,她从家里拿了一些腊肉和鸡蛋,再加上自己的精打细算,在买菜上仅仅花了96元,这也是三年来她花得最少的一次。就算是买肉,一个月两三百块钱的生活费,她也足够吃饱。

而最近,她花得最少的一顿饭,用了1.45元——一盘番茄鸡蛋、一份凉拌藕,解决了她的一顿午饭,也刷新了她的最低价格纪录。

房思思日常在小红书记录生活/受访者供图

当然,穷饱族也不能只是单纯的吃饱就行。它的另一大原则,就是琢磨怎么用最少的钱,变着花样让自己吃饱。

房思思出去吃饭的欲望变低了,现在面对想吃的东西,比如各种零食、奶茶,她的第一反应是:这个东西怎么做?

早些年,她还是奶茶测评小达人,之前她觉得,蜜雪冰城4块一杯的柠檬水便宜又好喝,在她心里地位最高。

后来发现,不过就是柠檬加糖加矿泉水,自己做,成本只要1块钱。现在,就连蜜雪冰城也被她抛弃了。

在办公室里,有时候,互相请客是一种必备的社交,这是穷饱族们的一个考验。在房思思的公司里,同事们经常会请大家喝奶茶、吃冰激凌,“但大家请客的钱,是我一个星期的菜钱”,她真的舍不得。

所以,她会自己买来工具,在办公室给同事们搓冰粉。所有花费算下来,5块钱就可以请整个办公室的人吃冰粉。

这样人情也还了,自己也省钱了。

遇到朋友聚餐,她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家里。有一次,家里来了两个朋友,她做了包烧茄子、柠檬虾、奥尔良鸡翅,还有一些鸡肉、水果饮料,一餐下来花了70多块钱的成本,三个人吃得很饱,最后还没吃完。

第二天,房思思又把没吃完的带去上班吃。“这样很有成就感,可以让朋友们尝尝手艺,还能一起聊聊天,开心又省钱。”

所以,她学会的花样越来越多,果酱、杨梅汁、泡菜,甚至冬阴功汤都学会了。

房思思自己做的海鲜/受访者供图

相比很少吃外卖的房思思,另一位年轻人董玥,她选择把外卖的性价比追求到极致。

董玥做财务工作,给自己每天吃饭定的上限是20元。每周五的中午,对她来说很特别。她会点一次外卖,作为省钱做饭一周的奖励,如同一场仪式。

在这场仪式中,她会去各大app先看一下有没有优惠券,以确保同样不超过20元。她最满意的一次外卖经历是点牛蛙,原价30多块,用完优惠券,只要10块出头。

薅羊毛薅得久了,技能也日臻娴熟。她的方法层出不穷。比如,有的app每天签到送外卖券,有的信用卡每周五10点抢外卖券和加油券,此外,小程序、公众号上的各种活动和妙招,她也是时刻关注。

当然,如果所在的公司里有食堂,自然是最省钱的方式/受访者供图

而无论是在家做饭带到公司,还是薅优惠券羊毛,方法多少都有些间接。35岁的互联网打工人张星星作为穷饱族,干脆直接把锅碗瓢盆带到了公司,在公司做饭。

他专门买了一个小电饭煲。中午12点,当同事们都在点外卖的时候,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蔬菜和米倒进电饭煲里,加点水,按下煮饭键。

当同事们都在等外卖的时候,他在等饭煮熟。

外卖的配送时间一般要半小时,跟煮饭的时间差不多,所以,同事们吃饭的时候,他也能吃上饭,这样就不会显得跟大家太格格不入。

张星星自己在公司做的饭/受访者供图

虽然早期不可避免有一些羞耻感,因为很多同事都会像看动物园的猴子一样围过来,但时间久了,大家慢慢麻木了。一旦坚持到所有人都接受这个设定,社交羞耻感也就消失了。

如今,这也成为一种潮流。小红书上,搜索“带饭上班”,有38万+的帖子。

而一份《2022年轻人下厨报告》也发现,如今,有超七成人选择自己做饭,比例最高的行业是互联网,占调查比例的八成。

被水浸泡的“家”

但是,谁也不是天生就愿意当穷饱族。每一个穷饱族背后,都有自己的无奈。

成为穷饱族之前,一顿饭吃一块四毛五的房思思,曾是一名月光族。而把她变成现在这样的,是一次次“无家可归”的体验。

毕业后,房思思租住在公司提供的四室一厅宿舍里,房子隔音差,加上她还在备考,每天都被吵得有些神经衰弱。当时的朋友劝她出去租房,但她是月光族,只能继续忍。

生活常常会雪上加霜。有一次,她的楼上发生火灾,消防来灭火,结果楼下她的宿舍遭了殃,整个屋子都是水。

“那天晚上下班回家,所有的行李、书都泡在水里,全都不能要了。”那一刻,她体会到了什么叫“无家可归”。

“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八九年,那么多间亮灯的屋子,没有一间是自己的。”那一瞬,她想有一个自己的房子。

图/《小小姐们》

但这些,还不足以使房思思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攒钱买房的穷饱族。

毕竟,曾经买不起房的理念深入人心——房价那么高,工资那么低,好像她无论多努力,都买不起这个城市的房子,那还不如从报复性的消费快感中,获得补偿。

真正推动她的,是与父母的争吵。

她很要强,不想给父母增加任何负担。从毕业到现在,她没拿过家里一分钱,哪怕宿舍被水淹,无家可归的那段时间,她都没跟父母说。

同时,她与父母关系也很紧张。她一直忘不了,有一次妈妈生气,骂她“你给我从家里滚出去”。加上父母是做生意的,家里的房子全都装修成宾馆的样子,那么大一栋房子,没有一间她的房间,她在客厅睡了好多年。

在一次假期里,争吵升级了。房思思本来想着跟父母缓和一下关系,但是回去后,妈妈从早到晚一直在忙,做饭,洗碗,招待客人。

可能也有疲劳的原因,到了晚上,母女又开始吵架,妈妈又来了那句伤人的话:“这是我的房子,你不开心你就滚,我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,一把年纪了不结婚,也没什么出息。”

当天晚上,她就提着行李箱,又离开了家。那一天之后,身为月光族的房思思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穷饱族房思思。

图/CC0

但很可能,就算是买了房,背负着房贷,也很难轻松。

董玥就是这样的例子。去年,她在自己的家乡中山市买了房,她的月收入5000块钱,其中约一半要还房贷。

《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》显示,有12%的年轻人有房贷,这是个普遍现象。《中国青年报》社会调查中心也发现,84.2%的受访者觉得,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立购房,66.3%的女性觉得,买房能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和攒钱。

换句话说,房贷也是逼迫一个人成为穷饱族的动力。

对于买房的决定,父母开始不支持。“他们总觉得女孩子,只要嫁的男方那边有房就行了。”董玥尝试过很多说服的方法,一直对父母灌输“有房女孩子才能有底气”的理念,但收效不大。

父母之所以转变了理念,是因为男方买了房之后,选择不写董玥的名字。

买房子之前,董玥攒多少钱全靠随缘。看演唱会、话剧,是经常的事情,在吃上更是不在乎价格。

买房之后,董玥过起了穷饱族的生活,琢磨起怎么花最少的钱,吃最饱的饭。衣服也不买了,六年前的一件大衣,当时五百块买的,到现在也穿得挺好。

“穷”中作乐

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,对于真正过上穷饱族生活的年轻人来说,他们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。

相反,这种用有限的金钱来对抗无限的生活的行为,对人们来说有一种成就感。几乎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勇气。

回想起刚工作时,房思思很怕别人知道自己穷。出去吃饭时,她会抢着买单,表现得很大方,花钱也大手大脚,来掩盖自己或许很穷的事实。

显然,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回避。真正超越自卑感的方法,永远只有接受并面对它。

对房思思来说,无论是高压的工作,还是与父母的紧张关系,这些都已经够累的了,如果还要伪装自己,那还能拿什么来面对生活呢?

自从成了穷饱族,房思思变得平静多了,做饭成为她的一个情绪出口,她会想“原来自己这么棒,可以坚持做这么多天”,会有成就感。

对她来说,这是生活里细小却美好的一束微光。在她的脑海里,有这样的场景——晚上下班回家,一边做饭,一边听着有声书,厨房的窗外,晚霞像一片橙色的火。

图/《花束般的恋爱》

穷饱族强调的,是对生活的掌控,是在有限的收入中,平衡欲望和支出,是在对价值的追求中,找到最核心的需求。

在几轮消费升级中,他们无动于衷;在各种物质攀比里,他们隔岸观火……

从这个意义上,穷饱族穿越了消费主义的迷雾。

图/CC0

无论是房思思、董玥,还是张星星,这些穷饱族们,都有一个共同之处,就是接受现实,并且依旧热爱生活。

往小了说,董玥会很期待每周五“外卖日”的那一天。当外卖成为主动控制的“奢侈品”,她吃起外卖来,要比其他人心怀更大的幸福感。

往大了说,这种不断的对生活的计划,反而锻炼了她的自律能力,就像她过了很多年的“日均20元”的生活,哪怕买菜的路再远,平台的签到再烦琐,她也知道,在前方,便宜的菜在等着她,更多的优惠券也在等着她。

张星星也是从这种每天在办公室里做饭中,获得了实际的好处。过去,他攒不下来钱,但现在,多年下来,他的存款已过百万。他在北京北四环买了一套44平的小房子。以前,他挺自卑,对外羞于说自己买的房子只有44平。但最近,他用攒下来的钱还完了房贷,这套房子现在真正地属于他。

某种意义上,穷不可怕,被穷打败才可怕。作为一个多次“无家可归”的人,房思思一度陷入痛苦,但她现在觉得,生活和工作有盼头。工作上,她感觉到一种集体归属感,她现在也在努力学习视频和剪辑,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,她也会考虑。最近,她还在计划提升学历和考编。

或许,这是穷饱族带给她的礼物,面对未来,她没有失去勇气。

(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)

本文转载自【每日人物】关注查看更多文章
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

关键词:

«上一篇:热点|90后走出大山又回去“吃苦”,身份“背景”不一般,网友:佩服 环球微速讯 »下一篇: 最后一页